【家庭教育】这12个学习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首页    新闻列表    【家庭教育】这12个学习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不仅对一个人的学习有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而通过习惯为表征的教育更能够把那些一代代逐渐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积淀传承给下一代人。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的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这个利息。

 

那么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哪些习惯?为什么要培养这些习惯呢?

详细内容往下看

 

一、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敬畏教育,从尊重老师开始。

 

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当你学会尊重老师,也就提升了自己的修为,懂得了欣赏;

 

当你用赞美的眼光去欣赏身边优秀的人或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时,你身上就聚集了万千人的智慧,同时也得到了千万人的尊重与欣赏。

同时,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爱上了他所教的那个科目。从幼稚到成熟,从愚昧到文明,好老师作为孩子心中的偶像,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而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

 

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三、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

 

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对书本知识不可以全信,而应该批判地吸收。那么除了书本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获取有用的信息呢?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即迷惘,殆即疑惑。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

 

五、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孩子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六、切磋琢磨的习惯 

 

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不能一下子当场进行理解消化。

 

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其实不用急于让孩子一下子全弄懂、理解透,反而应该鼓励孩子把问题记下来,自己慢慢琢磨、消化。

 

因为孩子通过自己反复、持续的思考,连续一段时间在脑袋中的“反刍”而真正弄懂一个难点时,那种瞬间顿悟会产生很强的、持续的成就感,将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也不要忘记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时互帮互学,展开讨论,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经过反复加工,在思维锻炼上有质的提升。

 

七、独立作业的习惯 

 

 

我们要知道,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老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

 

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还有学生总是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所以我们要重视独立做作业,写作业前不要提前看答案,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并动手实践,才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消化。

 

八、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

 

同时还能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九、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四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三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四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十、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举一反三。

 

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因为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所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是复习归纳的重点和关键。每学习一个专题,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十一、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每到考试之前,很多孩子都比较盲目,不知道该干什么好。看课本吧,感觉课本上的东西都掌握了。但是一做题,该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做。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题是进步的关键。错题集中的错误反映了孩子知识和思维的盲点。只有正确认识错误、分析原因,才能吃一堑、长一智,从而查漏补缺有所提高,在考试前提供最有效率的复习方式。

 

十二、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

 

若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培养好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所以,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不要急着责备,家长们应该先想想怎样才能循循善诱,让孩子自发培养好习惯,才能真正赋予终生受益的礼物,为孩子的人生保驾护航!

 

 
 
 
 

 

 

 

2025年2月10日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