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长安三万里》爆火,除了诗词,孩子还可以从中学什么?
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电影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整个影片就是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穿越旅行。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豪杰群贤毕集,唐风唐韵、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舞蹈书法陆续呈现,让整个大唐都活了过来。
影片还展开了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讨论,对友情的讨论,对责任担当的讨论。披着大唐的锦绣外衣,讲述严肃的关于时代、关于成长的主题。
现在,就请您带上孩子,来感受这一堂关于审美、人生、友情和家国的大课吧!
审美,
是打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长安三万里》提供了打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诗词之美
全片共出现了48首唐诗,其中诗仙李白共18首名篇,均入选中小语文课本,每一段诗句在电影里头都有对应的视觉印象,美得震撼人心。
尤其是《将进酒》一段,恢弘壮阔、浪漫飞扬——李白率领众人乘鹤凌空而起,飞越千刃瀑布,直上神仙宫阙。水波、星河,流光溢彩;现实、幻象,彼此交融。那是他在沉浮半生四处碰壁之后仅剩的一点精气神,一点与生俱来的元气。
一首首的唐诗,变成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影片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让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鲜活而浪漫,穿越时空带来共感。
大唐是诗的国度,长安是诗的韵脚,大唐之诗是刻进我们骨子里的文化DNA。其壮阔的境界,浑厚的意蕴,活力和朝气,浪漫的情怀,包容了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记录着中华民族对自我的表达、对世界的表达。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声欢笑、戏谑、叹息与痛悔,都和我们息息相通。
城阙之美
“骊宫高处入青云”“九重城阙烟尘生”,一曲《长恨歌》为唐代建筑描绘出无边春色。无论是城市、建筑,还是雕塑,大唐艺术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
以唐长安城为例,它整个是一个中心轴对称图形,以显礼制与规整。相比于秦汉,唐代建筑体积逐渐缩小,彰显声势、炫耀技术的造型与繁琐的装饰也少了,而内外空间和审美细节却日渐完美和丰富,更注重“人”的观感体验。
而《长安三万里》则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锦绣长安、“二分明月是扬州”的秀美扬州,“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奇景,再到梁园、潼关、松州、蓟北的风光,都淋漓再现出来,可谓一幅活灵活现的《大唐旅游地图》。
礼仪之美
柘枝舞不是一言不合就跳起来,而是在对面的船上跳。隔着水声,隔着醉眼,退开半步的东方美学,刚刚好;叉手礼、碰酒杯时不能撞杯;李白葬吴指南时极具仪式感,是把米酒洒在墓前的包草上以示祭奠。
李白弹的那把曲项琵琶,琴头呈直角,和现在的形制不同。这种琵琶在隋唐时期才从龟兹传入中原,弹的时候是横过来的,有点像弹吉他。
而黄鹤楼上的诗板让人叹为观止,密密麻麻都是前贤的诗作。不论出身,不管贫贱,只要才华够就可以上去题诗。那背后是大唐的开阔胸怀。
人生,
需要理想主义,也需要现实主义
李白和高适年轻相识,分别代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李白,代表了“浪漫主义”的一面。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内心始终如一。
无论李白还是高适,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自信。
高质量的友谊,
需要一场“双向奔赴”
李白和高适、杜甫三人作为好朋友在梁宋之间漫游,“安禄山之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然而,因为身份不对等,也注定了这段友情只会是单向的,李白视为最好朋友的人始终不理解他,理解他的人也帮不了他。
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过去纷纷扰扰大家皆已释然,最好的结局就是李白能坦然地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适在小童说出最喜欢李白的诗时,能淡然回复“无妨”。
家国情怀:
虽鼓盆而歌,但信念不灭
当事业停滞,他写出了光阴蹉跎的焦急:“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写尽了乱世中苍生的祈愿:“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当繁华成云烟,他终于悟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或许,培养孩子,不需要给他定点设计梦想,告诉他长大要当什么要做什么。当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被打开,自我身份被定义,他的人生一定是有梦想的。